2021年9月,陕西省政府将中国电建西北院乡村振兴帮扶对象调整为西安市周至县马滩村。这个村子人口2300多名,是原来帮扶的三合村的10多倍,规模大、任务重。
为了迅速适应工作变化,中国电建西北院派出一名年富力强的副处级党群干部杨阳,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并充实了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帮扶计划。从而使帮扶工作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当年,中国电建西北院被陕西省政府评为乡村振兴“好”格次。在村里,杨阳这位第一书记,常常被村民亲切地成为“草帽哥”。
悄然蜕变,潜移默化融农村生活
2021年9月中秋节过后,杨阳从中国电建西北院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上,来到了周至县集贤镇马滩村这个省定贫困村。初来之时,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三农”,对于他而言,都是书本、报纸上才见到的东西,直至踏上这片土地,才深感责任的重大。
他把摸底数、掌实请、理思路、谋发展作为工作出发点,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为了迅速融入农村,他走村入户、摸底调研,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老乡见了他,都会亲切的叫上一声“杨书记”。一双布鞋、一顶廉价草帽、裤头背心,这就是杨书记夏天在农村的标配服装,因为经常要下地查看果蔬大棚,又适逢三伏天,白净的他,皮肤已被晒的黝黑。
聚焦主责,春风化雨强组织建设
他与广大群众谈心、谈话、打成一片,潜移默化影响、帮助村两委委员及广大党员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是搞好工作关系、提供新思路的有效途径。
为了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参与性,他及时在党员大会通报村内重大工作进展情况、鼓励党员积极献言献策。杨阳来了仅一年,广大党员、村民都说,“这次派来的工作队,好!”
乡村振兴,殚精竭虑谋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杨书记每次在村两委、党员大会、与村民交流时最常强调的一句话。他始终坚持聚焦农村集体产业发展,积极帮助村委会转变思想,从带脱贫变帮振兴,不断打造、提升马滩村的造血功能。
“杨书记,刚下的苗子不清楚被什么虫子啃食了。”“杨书记,秧苗的叶子开始发黄打蔫了。”“杨书记,秧苗开花坐不住啊。”“杨书记,1号大棚灌溉系统漏水了。”“杨书记,晚上大雨过后棚内雾气很大、雨水灌入大棚了。”“杨书记,果子裂果了,目前销售的渠道不太通畅,收购价格有些低啊。”……在大棚建成后那段时间里,这是杨阳经常接到的电话内容。
他不断加强农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利用网络开展自学、打电话进行咨询,在种植、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个接一个的被解决。目前,果蔬长势喜人,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种下希望,收获财富”。
为民办事,随车夏雨系愁难苦盼
杨阳始终牢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在走访过程中,对于发现的诸如交通安全、销售遇阻、子女上学、家居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投入3.69万元开展了 “中国电建西北院助力马滩村‘百年树人’金秋助学活动”,为35户低保户、监测户和脱贫户家庭了49名学生解了燃眉之急;投资8万余元购买蜂蜜、果品、羊羔等开展消费扶贫;投入0.65万元为村主要出入交通路口安装临时信号灯;投入近1万元慰问因疫情影响的困难户等等。为进一步提升困难户人居环境,中国电建西北院党委又投入4万元,帮助困难户家庭改造房屋地面。
驻村一年来,工作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的肯定,这是组织给予的荣誉和鞭策。中国电建西北院工作队,将继续开拓思路、奋发拼搏、努力工作,为乡村振兴、为央企的责任担当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史耀晖